黨的十八大以來關于空間規劃體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其主要背景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2015年9月出臺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空間規劃是“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度舾梢庖姟罚┻M一步強調,國土空間規劃“是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作為可持續發展藍圖的國土空間規劃,必須強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等理念,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規劃的基本遵循,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作為規劃的基本準則,把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作為規劃的基本任務,優化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格局,促進美麗中國建設。
2.2強化高質量發展觀念
《若干意見》明確了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目標,涵蓋編制審批體系、實施監督體系、法規政策體系和技術標準體系,其中,編制審批體系可概括為“五級三類”,即以國家、省、市、縣和鄉鎮五級行政區劃范圍為對象制定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針對特定區域、特定領域、特定功能制定的空間利用專項規劃,以及在城鎮開發邊界內制定的城鎮詳細規劃和在城鎮開發邊界外制定的村莊(詳細)規劃?!拔寮壢悺币巹澗帉忬w系,形式上基本沿用了過去土地利用規劃的組織架構,并充實了城鄉規劃的要求;而在內容上則需積極揚棄,取長補短,吐故納新。
應當看到,中國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體系的形成和豐富,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逐步“去指令性計劃”的過程,由“計劃一統”到“多規并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在國家空間治理中也確實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應當看到,“多規并立”的不足和挑戰正日益顯現,主要是:規劃種類日益繁多,交叉重疊甚至相互掣肘,導致空間管理決策分散、執行低效;規劃層級不斷增多,事權錯配、權責不對等,影響空間政策的統一性和有效性;規劃審批流程復雜、周期過長,決策過程不夠透明,影響政府效率和規劃公正性;地方領導干預過多,規劃朝令夕改,影響規劃的科學性和權威性。針對這些問題,《若干意見》要求建立全國統一、責權清晰、科學高效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形成全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張圖”。按照這一要求,要著力處理好各類各級規劃之間的關系。
3.1空間規劃與發展規劃的關系
二者功能不同?!度舾梢庖姟访鞔_,“強化國家發展規劃的統領作用,強化國土空間規劃的基礎作用”。發展規劃涵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重在戰略引導和政策指導,要避免發展規劃空間化??臻g規劃聚焦國土空間的源頭保護、過程管控和退化修復,重在開發控制和空間組織,要避免空間規劃產業化。二者相互聯系。發展規劃要適應國內外發展環境和市場變化,期限不宜過長;空間規劃著眼長遠可持續發展,期限不宜太短??臻g規劃應當通過5年一次的評估調整,與發展規劃在發展目標、發展任務和空間政策等方面做好銜接,為生產力布局和重大任務落地提供保障。但從長遠可持續發展出發,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不能隨意更改,生態、農業、城鎮三大空間的基本格局應當保持穩定。
3.2國家規劃與地方規劃的關系根據《若干意見》,國土空間規劃是對一定區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利用、修復在空間和時間上作出的安排。這一界定與傳統上對土地利用規劃的定義相比,主要是用“國土空間”取代了“土地資源”,深刻理解國土空間的時代內涵就成為準確把握國土空間規劃任務的“總鑰匙”。
國土空間是指國家主權與主權權利管轄下的地域空間,包括陸地國土空間和海洋國土空間。國土空間是國土資源的載體,國土資源包括國土空間范圍內的自然資源和依附于國土之上的基礎設施(道路、港口、機場、水利等)及名勝古跡等。從國土空間到自然資源、再到自然資源資產,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國土空間規劃的對象就是國土空間、自然資源、自然資源資產的“三位一體”。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必須改變土地利用規劃的單一資源規劃模式,實行空間規劃、資源規劃、資產規劃并重;其任務也不僅僅是空間分工、空間保障和空間優化,而是在重塑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的同時,推動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自然資源資產保值增值。現代意義的空間規劃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作為市場機制的對立物出現的一種政府規制手段,是對市場失靈和市場缺位進行糾正、彌補的必要措施。因此,現代空間規劃除保留傳統的土木工程學技術方法外,還融入了地理科學的空間分析和公共管理學的社會治理方法手段。
改革開放以來,土地利用規劃在繼承傳統土地利用工程技術的基礎上,也大量應用地理學、管理學和生態學的知識技術。各相關學科的知識方法融合交匯、啟發借鑒,支撐了土地利用規劃的發展。
但是,歷史地辯證地看,土地利用規劃的理論和方法發展仍然不夠充分,尚未形成獨立完整的學科體系。應該看到,土地利用規劃在戰略分析方面,對于經濟、社會、文化及外部環境等因素的綜合把握,與區域規劃相比確有差距;在空間分析方面,對于空間形態、格局、過程的整體研究,與城市規劃相比有所遜色。國土空間規劃作為空間類規劃的“多規合一”,需要各類規劃方法兼容并蓄、融貫集成,形成新的綜合優勢,并根據時代發展賦予的新任務新要求,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和方法創新,切實提高規劃的科學性。
5.1深化空間規劃理論研究空間規劃方法離不開理論指導,但對其理論構成至今仍未形成共識??臻g規劃學無法做到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那樣有大量的自然規律、基本法則貫穿,也難以做到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法學等社會科學那樣有豐富的基本原理、共同價值支撐。但若把理論作為從實踐中來、又指導實踐的系統知識范疇,則空間規劃理論就是客觀存在并不斷發展的。這些規劃理論都需要結合正在進行的規劃實踐深入研究。
5.2加強基礎性規劃方法研究國土空間規劃作為“重構性”改革,應全面梳理現有相關規劃的編制辦法和規范,重建規劃技術標準體系,推進規劃編制的程序化、規范化和制度化。已經出臺的技術文件,有的針對性不強或不夠嚴謹,有的需要各地補充細化。對那些基礎性問題,亟待加強研究。
5.3推進前沿性規劃方法研究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5G網絡、無人機、自動三維建模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科技與測繪地理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催生了時空信息平臺等前沿應用型技術,為國土空間規劃能力建設創造了重要條件。此外,對于“三生”空間的格局—過程—功能的系統分析,對于國土空間演變的自然過程和社會文化過程的綜合研判,對于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規模、結構、形態的生長規律研究,對于城市設計、鄉村營造的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研究,對于公眾參與的方式過程研究等等,共同提出了中國國土空間規劃的劃時代課題。
06規劃實施:推陳出新
中國空間規劃實施不佳問題一直為人詬病?!度舾梢庖姟钒岩巹潓嵤┩巹澗幹埔煌渴?,對規劃實施和監督作了較全面安排,表明了對規劃實施的重視。要深入總結國內外空間規劃實施的經驗,著力創新規劃實施機制。
中國土地利用規劃發展過程中也經歷了實施困難,但實施效果相對較好。其主要做法,一是實行自上而下的規劃管控和逐級傳導,保障主要指標上下一致,從而有利于上位規劃的落實;二是總體規劃與年度計劃、用地預審、農用地轉用審批相結合,建立了相對完整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三是針對建設占用耕地壓力持續增大,采取國家統籌、補改結合、算大賬、承諾制等措施,確保占補平衡,守住耕地紅線;四是面對建設用地供求矛盾日益加大,在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擴大的同時,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增加建設用地供應的路徑和辦法。這些改革舉措至今仍然顯示出較強的適應能力。其基本經驗,就是既注重發揮土地公有制優勢,健全土地宏觀調控和微觀管制制度,堅守土地底線;又注重用改革的辦法解決面臨的突出矛盾,建立完善市場配置土地的機制,促進要素流動,拓展發展空間。隨著“多規合一”的推進,中國空間規劃的實施面臨全新的任務、環境和挑戰,要抓住空間規劃體制改革契機,全面創新和完善規劃實施的行政、法治、經濟、社會和技術機制。改進行政管理,推進“多規合一”,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不另設其他空間規劃,強化專項規劃、詳細規劃與總體規劃的協調銜接;嚴格規劃修改條件,完善規劃修改程序,防止隨意修改規劃;建立統一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強化“多審合一”“多證合一”“多測合一”。推進法治建設,加快完善規劃實施的法律法規體系,促進規劃實施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主要依靠法制手段轉變;加強空間規劃執法和司法,嚴肅查處違規建設行為,規范政府規劃權力的行使,保護權利人合法權益。強化經濟調節,綜合運用區域、產業、財政、金融等手段,發揮重大基礎設施和重點工程項目的投資導向作用;建立健全發展權轉移制度,完善財政轉移、生態補償、耕地保護補償等公共政策工具,推進碳排放權、排污權、增減掛鉤等產權交易,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創新社會治理,建立協商合作機制,支持政府間通過簽訂合約來推動空間規劃落實;完善社會監督,擴大公民有序參與規劃,保證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夯實規劃實施的民意基礎。推廣先進技術,加強對空間資源利用變化的動態監測,嚴格各類管控邊界、約束性指標、重要保護目錄、重大修復項目等進展監控,建立規劃評估預警機制,健全規劃定期評估制度,激發規劃的旺盛生命力。
國土空間規劃作為空間規劃體制改革的產物,既要繼承包括土地利用規劃在內的原有空間規劃的優點,也要注意克服其不足,根據國土空間治理現代化的戰略需要,在規劃觀念、體系、任務、方法、實施等方面進行全方位、重構性變革。在這一過程中,應當借鑒國際空間規劃發展的經驗,立足中國實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土空間規劃理論和方法,以更好地指導“多規合一”的實踐。
來源于中國土地科學